Google   



舉報信息:*
 

颱風名稱之由來

標題: 颱風名稱之由來
作者 小白 於 2009年08月06日 22:52:00

颱風命名之由來

颱風由來已久,
惟早期國際間並未統一加以命名,
因此當同時有2個以上颱風出現時,
在國際間氣象資訊的交換上發生指稱混淆情事。
為改善此種混淆情形,
1947年起
颱風生成後都會予以命名,
過去數十年來,
颱風命名原則歷經數次更改,
分述如下:


1947年
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簡稱JTWC)
於1947年首度對每個颱風加以命名。
北半球定名原則是以經度180度為分界,
以西,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4組女性名字(每組21個,4組共84個名字)輪流使用;
以東,另定數組女性名字以茲區別。
南半球所發生的颱風,
則使用數組男性名字。


1979年
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1979年起將各地區颱風名稱重新以男、女相間方式輪流使用,
各地區颱風名稱數目仍維持4組共84個名字。


1989年
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4組颱風名稱各增加2個,使得西北太平洋地區颱風名稱增為92個。


1996年
部分颱風名字再次更動,但總數目仍維持92個。


1998年
世界氣象組織於1998年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第31屆颱風委員會,
會中決議,
生成於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的颱風。

自2000年1月1日起,
除編號方式維持現狀外(例:2000年第1個颱風編號為0001),
原使用之名稱全部更換,
重新編列140個颱風名稱,分為5組,每組28個。
名字來源是由位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國(或地區),
各提供10個名稱,組合而成。
每當有颱風生成,
則由世界氣象組織所屬於日本東京之區域專業氣象中心負責依順序統一命名。

至於各國(或地區)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稱,
則由各國(或地區)自行決定。
新的140個颱風名字源自不同國家及地區,
內容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名詞,
且非按英文A~Z的排序,
較以往複雜而不規律。
中央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
做了民意調查,
超過74%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
輔以國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



颱風名稱變更說明

其中泰國氣象局提出4個颱風名字,
修改其英文拼字,
分別為:

Vipa 改為 Wipha
Megkhla 改為 Mekkhala
Kularb 改為 Kulap
Ramasoon 改為 Rammasun

修正的原因:
依照泰文發音,
原英文字母拼法有偏誤。

另外2個則完全替換,
Morakot 取代 Hanuman(原泰國提供之命名)
以及
Aere 取代 Kodo(原美國提供之命名)。

Hanuman 被替換為 Morakot 的原因:
印度氣象局提出反對使用 Hanuman 這詞作為颱風名字,
因它與其宗教有所衝突,
Hanuman 乃是印度的神祇之一,
因此 Hanuman 被替換為 Morakot(原意:綠寶石)。

Kodo 被替換原因:
其發音近似米克羅尼西亞語的另一不雅文字,
因此將 Kodo 替換成 Aere(馬紹爾語之原意:風暴)。

2004年另有4個颱風名字被更換,
Peipah 取代 Vamei(原:澳門提供之命名)
Matmo 取代 Chataan(原:美國提供之命名)
Nuri 取代 Rusa(原:馬來西亞提供之命名)
Molave 取代 Imbudo(原:菲律賓提供之命名)。










〔資料參考來源〕:
http://www.cwb.gov.tw/V5/education/kn ... /Data/typhoon/ch1/007.htm
http://www.hko.gov.hk/informtc/sound/tc_pronunciationc.htm
http://www.taohai.com/cn/newsdetail.asp?id=2276
Goodz © 2005-2029 GP
本站會員之個人言論或行為、不代表本站之立場與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