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舉報信息:*
 

《道德經》第73章

標題: 《道德經》第73章
作者 歸一返無 於 2009年11月19日 14:38:12

《道德經》第柒拾參章 (任為)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 繟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譯文】
  勇於無所顧忌,則充滿兇險;勇於不無所顧忌,則穩妥靈活。這兩種方式有的得利,有的受害,自然環境所厭棄的,誰知道它的緣故?因此,聖人從事于任何事務都要作充分的審慎猶豫。最好的行進方式應是:不強執抗爭卻善於取勝,不強頒立言卻廣有回應,不大聲疾呼而人們卻共赴其事,從容坦然卻自有籌謀。完善的涵攝之網的覆蓋範圍無比廣大,雖疏若無有,但沒有事物從中漏失。

【解釋】
 (1)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專注地、全力以赴地去從事稱之為"勇於……";無所顧忌地、孤注而強執地去從事稱之為" 敢於……"。勇不必敢──全力以赴並不就是無所顧忌;敢不必勇──以無所顧忌的"敢"去訴求僥倖的成功正是機會主義者懦弱無能的表現。能調動一個行為體專注地、全力以赴地去從事的"勇"是這個行為體諧和健康的標誌,而"敢"則往往標示著行為體缺乏柔弱靈動的強執以及過於蠻撞的孤注冒險。"敢"起來也就是" 俊作"起來、強硬起來、堅決起來。激將法將一個"不敢"的勇者激為"敢",其妙處就在於它使一個勇者把對其自身來說原本無須孤注強執的追求採取了強硬堅決的態度。所以,隨時隨處都能"敢"起來的行為者是可畏的,他使須要在多方面顧慮權衡中採取行動的人深感陪不起。這是"賴侖"取得一時成功的看家秘技。隨時隨處都"敢"起來也是危險的,事物的普遍聯繫容不得那麼多的無所顧忌。所以隨時隨處地表演他的"敢"同樣是"賴侖"最終自取滅亡的肇始。"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就是說:"勇於無所顧忌,則充滿兇險;勇於不無所顧忌,則穩妥靈活"。這種說法與以弱為強,以柔勝剛的原則是相應的。雖勇卻"猶難"於敢﹑不敢之間就是說全力以赴的專注要有多方的顧忌猶豫,行為抉擇的緊要關頭要作充分的審慎權衡。
 (2)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行動的展開對一定範圍的事件集合具有某種涵攝作用。這種涵攝作用就好像用一張無形的大網把這些事件納入了行為者所可承接的因應範圍或所波及的影響範圍之中。所以,"天門"的打開似乎總是伴隨著"天網"的撒開。"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即"完善的涵攝之網的覆蓋範圍無比廣大,雖疏若無有,但沒有事物從中漏失"之義。這說明了以道為典範範式的行動展開的不露痕跡的周全性。道者既善計、善猶豫,又善柔弱靈動以應臨機之變,他的行動展開既審慎、周全,又從容坦然而不露痕跡。所以,他的"天門開闔"〈十章〉是"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的。

【評析】
  本章提出在行為抉擇的緊要關頭要作充分的審慎猶豫,認為理想的行進範式是不強執抗爭卻善於取勝,不強頒立言卻廣有回應,不必召喚人們也會共赴而成勇,並從容籌謀而無須孤注冒險。老子認為理想的行動展開可以使相關事件都包含于行為者早有顧慮並能隨遇因應的掌握之中,雖有疏忽但不會有漏失。顯然,這一切可以看成是老子對人類的系統化行為所要努力達到的某種理想境界的描畫。
  老子說"慈故能勇",他對"勇"是相當肯定的。但對於"敢"則不然,他說"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主而為客"、"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等等。這些主張與他反復強調的以弱為強、以柔勝剛的原則是緊密相應的。認為在行為抉擇的緊要關頭應保有充分審慎的猶豫權衡無疑是正確的,"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式的行動展開永遠值得人們去努力追求,但老子卻沒有指出,當成功的果子只落向"敢"者的頭上的時候,道者是"俊作"還是不"俊作"?是"敢"還是"不敢"?在這一問題上不作明確的解答使得老子思想缺乏大唱"當斷不斷,反遭其亂"的《易輕》的果敢進取精神。
  一個重在守柔、貴雌、主靜、主猶豫,一個重在重剛、行健、主動、主果敢是《老子》與《易經》在總體傾向上的區別所在。人們往往傾向于肯定《易》的剛健而貶低《老》的柔弱。這種評估從表面上看有些道理,但如加深究,則失之偏頗。老子說"古之貴此道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由此可見,道論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幫助人們達成各種所欲之"徼"。因此,在基本的目的層次,兩者並沒有積極與消極的區別,有的只是方法與渠道的不同。應該看到,《易》從根本上說就是一種擲骰子式的預測術,它預設可以用一套術數的操作方式幫助人們作出正確的抉擇,它的存在本身就是要去推動人們的"敢"的。除非認為鬼神術數的那一套的確有用,否則,它所推動的"敢"仍只能說是一種機會主義的蠻撞冒險。由於它聲明可以成功地幫助人們做出正確的抉擇,它反而鬆懈了行為者在投身冒險的時候所應該保有的警惕與戒備,因此,對信奉者來說,它反而構成了危害。而在老子思想中,天地不仁、神帝無用,沒有神帝的明訓可憑恃,沒有術數的秘則可借持,人類必須以自己為"栻",完全自足、自主、自我負責地行進於他的風雨前程。這種思想背景中的猶豫不敢喻示著人類對自身前途的擔當,標誌著人類對自己作為自己的命運主人的覺醒,因此,它反而是更富有積極意義的。
  過分的猶豫不敢的確會導致當斷不斷,反遭其亂的惡果,但這常常是因為人們在猶豫不決中抉擇了觀望猶豫的緣故〈一個或A或B的簡單選擇的實際選擇範圍是或選擇A,或選擇B,或選擇觀望猶豫〉。只要意識到猶難於"敢"與"不敢"之間有時也是一"敢",那麼,它的"不敢"之過分是容易被消去的。
  像一頭強執的蠻牛一樣闖蕩事件叢林是不可取的,即使在某些時候作出果敢的冒險抉擇是必要的,人類仍應該主要憑藉他那審慎猶豫的權衡能力,以及"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的運籌能力去求取事業的成功。難道不是嗎?











[文章來源] http://www.laozi.net/bba/cgi-bin/topi ... ?forum=38&topic=82&show=0
Goodz © 2005-2029 GP
本站會員之個人言論或行為、不代表本站之立場與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