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佛經「地球科學」中的「不」科學
008 阿根廷
註冊日期:
2009/6/22 23:06
來自 Taiwan -> USA
所屬群組:
會員
文章: 77
等級: 7; EXP: 71
HP: 0 / 167
MP: 25 / 7289
聖印法師說的佛法:

以下是聖印法師的說法。看了聖印法師的說法,連筆者也會興起佛法真是精深,
佛陀真是偉大,在兩千多年前就說出這麼精深的話來。以下是聖印法師向人解
釋,釋迦牟尼對地球形成的說法,是聖印法師在《佛說世界的起源形態》一文中
所記的。他把釋迦牟尼捧得是天上少有,地上無雙,讓今天的佛教徒也覺得釋迦
牟尼真是偉大,真是佛。若不是佛,他怎能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能有此領悟﹖但
事實上,釋迦牟尼並沒有這樣說,雖然聖印法師更正了釋迦牟尼的錯誤,但卻把
一般的佛教徒引進更深的迷途中。聖印法師如是說﹕

「我們佛法對星球的形成,以緣起觀作了解釋,除此而外,還對星球形成的
狀態,作了最偉大的素描,也從形成的狀態中作了起源的解說,這是值得世人注
意的。在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都說到世界的起源。這些佛經上說,
世界在開始形成時,先在空輪中產生風輪,再由風輪產生水輪,最後結成金輪。
這『空輪』是什麼﹖它應該就是太空。依因緣法而說,太空中一定先具有了
形成星球的基本條件──因,然後配合一定的配合條件──助緣。它的基本條件
自然是物質的,這種物質在某一種助緣下起了分化作用,才產生『風輪』,『風
輪』當然是以氣體為主了,由氣體的『風輪』,再演進到液體的『水輪』,也同
樣有其緣的,是因與緣的相同結果,最後是液體的逐漸凝固,就結成『金輪』了。
現在的科學家們,不管說法各有什麼不同,大致上也斷定地球及一切星球的
形成,是由氣體而進入液體,再由液體而到達固體的過程。佛法用『輪』字,這
一點在過去是無法理解,甚至受到不少指責,而現在從天體中的星球來證明。『輪』
即是球形,它具有流動性,又具有運轉性,正是一切星球的特徵。
佛法是多麼博大精確!這種世界形成的說明,是何等的正確,經得起科學的
考驗。」(1983.6.1自由時報P.7)

在釋迦牟尼的觀念中,宇宙的形成,是否真如聖印法師所說的,世界在開始
形成時,是先在「空輪」中產生「風輪」,再由「風輪」產生「水輪」,最後結
成「金輪 」。真的在《中阿含經》,《 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這三本
經說到世界的起源都這樣嗎﹖還是這些說法只是聖印法師對釋迦牟尼地觀的誤
解而已?

事實上,我們若去看佛經,就會發現聖印法師上面的觀點,並不是釋迦牟尼
的觀點,以上的看法,只是聖印法師自己的觀點。是他參考科學的說法而說的。
因為在釋迦牟尼的的思想中,他並沒有這樣的想法,在他的思想中,地球只是一
塊很大的平板,是不會動的,也不會轉的。

筆者在上述的《中阿含經》、《長阿含經 》和《增一阿含經》中,只找到
三處,其地層的結構,恰如聖印法師所說的相同,有風,有水,有地。(只第三
段經文在風下有「空」)但在佛經中,它們並非先後的存在,而是同時的並存,
且其水是真正的水,不是聖印法師口中的「液體」。而且三段經文所說的地、水、
風厚度都不一樣,都比真正的地球厚了很多倍,有的竟比地球的直徑厚了幾萬倍
(筆者按,地球的直徑大約只一萬二千公里)。釋迦牟尼的三個說法,那一個是
正確的?可以說﹕三個都不正確!很明顯的,釋迦牟尼都說錯了!因為在釋迦牟
尼的觀念中,地球並不是球形的,也不會轉動,而是一塊很大平板,其邊無際。
以下的三段經文都是筆者從佛經找到的,這三段話都是釋迦牟尼的地觀﹕

「佛言﹕比丘,是地深六百八十萬由旬,其邊無限;其地立水上,其水深四
百六十萬由旬,其邊無有限礙;大風持水,其風深二百三十萬由旬,其邊際無限;
比丘,其大海深八百四十萬由旬,其邊無崖底。』」(大正一P. 277)

「佛告比丘﹕『今此大地深十六萬八千由旬,其邊無際;地止於水,水深三
千三十由旬,其邊無際;水止於風,風深六千四十由旬,其邊無際;比丘,其大
海水深八萬四千由旬,其邊無際。』」(大正一P.114)

「諸比丘,此大地厚四十八萬由旬,邊廣無量。諸比丘,此之大地住於水上,
水住風上,風依虛空。諸比丘,此大地下所有水聚,彼水聚厚六十萬由旬,邊廣
無量,彼水聚下所有風聚,彼風聚厚三十六萬由旬,邊廣無量,諸比丘,其大海
水最深處,深八萬四千由旬,邊廣無量。』」(大正一P.365,310)

我們現在把它畫成比較圖,就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其差異來。以下的數目都是
以由旬來做單位(一由旬最小四十里)

第一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 第三種說法
------------- -------------- ----------------
地6,800,000 168,000 480,000
------------- -------------- ----------------
水4,600,000 3,030 600,000
------------- -------------- ----------------
風2,300,000 6,040 360,000
------------- -------------- ----------------
<共厚>13,700,000 177,070 1,440,000

但實際的地球卻是球形的,其直徑也是12,756公里,即36,000里,換算成由
旬,則地球的直徑實際是900 由旬而已。若不算風的厚度,第一種說法是1,400,000
由旬,第二種說法是171,030由旬,第三種說法是1,080,000 由旬。第一種說法是
地球直徑的12,666倍厚,第二種說法是地球直徑的190倍厚,第三種說法是地球直
徑的1200倍厚。但若比對第四段經文,原先的地球,其結構就成了問題,以下是
筆者從《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一冊的《長阿含經》中所查到的﹕

「地深二十億萬里,從是以下,復有地味二十億萬里,下復有粟金,二十億
萬里,下復有剛鐵,二十億萬里,下復有水,八十億萬里,下復有風,五百二十
億萬里,乃復有下方異天地,從是人間,上至梵天,亦五百二十億萬里。」(大
正一P.309)

以上的這一段經文,如果按聖印法師的「說法原則」來看,則地球的形成,
必然是先有「異天地」,然後有「風輪」,然後有「水輪」,然後有「剛鐵輪」,
然後有「粟金輪」,然後有「地味輪」,最後就有了「地深輪」;而且原先的地
球也會立刻變成了「簿皮」,因為根據原先的三段經文,地球的總結構,不算風
的厚度,最厚度也只有「11,400,000由旬」比地球多了1,266倍。但根據第四段經
文,不算風的厚度﹐則地球的厚度是「400,000,000由旬」,比地球厚44,444倍。
可能因為第四段的經文太複雜了,也太不合常識,就成了聖印法師的「棄兒」。

為使讀者瞭解第四說和前面三說的差異,筆者把前三說的最厚者第一說,和
第四說做比較(以下的數字是由筆者換算成由旬後的數字)﹕

第一種說法 第四種說法
---------------- -------------------
地6,800,000 地 50,000,000
---------------- -------------------
水4,600,000 地味 50,000,000
---------------- -------------------
風2,300,000 粟金 50,000,000
---------------- -------------------
<共厚>13,700,000 鋼鐵 50,000,000
-------------------
水 200,000,000
-------------------
風 1,300,000,000
-------------------
異天地 X
-------------------

<共厚> 1,700,000,000 + X

若以第四說法跟實際的地球直徑相比,不算其「異天地」,也不算風厚則第
四種說法200,000,000由旬,是比地球實際直徑的900由旬,還厚222,222倍。

以下的這一段話,也是筆者從《增一阿含經》第卅七卷中找到的,也是聖印
法師的「棄兒」,它是這樣記著﹕

「此閻浮里地,(筆者按﹕即印度)南北二萬一千由旬,(筆者按﹕一由旬
有四十里、六十里、八十里三解)東西七千由旬。厚六萬八千由旬,水厚八萬四
千由旬,火厚八萬四千由旬;火下有風,厚六萬八千由旬。風下際有金剛輪。」
(大正二P.753)

其結構又如下﹕
第五種說法
-----------------
地 68,000
-----------------
水 84,000
-----------------
火 84,000
-----------------
風 68,000
-----------------
金鋼輪 x

若按這個第五種說法,則釋迦牟尼的地球觀,又會像馬戲團人玩把戲一樣,
他們把一薄板放在大球上,然後人站立在薄板上平衡一樣。這種第五種說法如果
不計火、風的厚度,也不計金鋼輪的直徑,則地厚是152,000 由旬,是地球實直
徑的17倍。


釋迦牟尼的五種地球結構,大略可以類歸成三種模式(第一種說法、第二種
說法、第三種說法,可類歸成一模式),

則釋迦牟尼的地觀三模式如下﹕

第一種模式 第二種模式 第三種模式
-------------- ----------------- -----------
地6,800,000 地50,000,000 地 68,000
-------------- -----------------   -----------
水4,600,000   地味 50,000,000 水 84,000
-------------- -----------------   -----------
風2,300,000  粟金 50,000,000 火 84,000
-------------- -----------------    -----------
 鋼鐵 50,000,000 風 68,000
-----------------   -----------
  水 200,000,000 金鋼輪 x
-----------------
 風 1,300,000,000
-----------------
異天地 X

在聖印法師所提到的《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三集中
(筆者按﹕其厚度約有聖經的一倍半,長度約為聖經的兩倍),有關地球的結構,
唯有第五段經文提到「輪」,但這個「輪」卻是在地、水、火、風之下,它是很
奇怪的結構。從以上的五段經文中,我們很清楚的可以看到,在釋迦牟尼的觀念
中,他認為地球像一塊有很多層次,且是無限大的「大平板」(就好像我們飲茶
後的甜點「千層糕」),釋迦牟尼用「其邊無有限礙」、「其邊際無限」、「其
邊無崖底」、「其邊無際」和「其邊無量」來形容其廣大,而且其結構共有三種
模式,也不知道那一個是對的,這些說法對嗎﹖地的下面,真的能由水撐著嗎﹖
而水又能由空氣撐著嗎﹖而第四段的風下是「異天地」,按第五段的解釋,應是
「金剛輪」。若這解釋不錯,那麼按釋迦牟佛的觀念,所謂的地球,應是一個多
層的大平板,隔空放在一個「金剛輪」上。

以上的三種模式,其差異度都很大,這三種地的結構,哪一種是真正屬於釋
迦牟尼的說法﹖只有一種﹖或是三式五種皆是﹖或是三式五種皆不是﹖筆者也
只能發現問題,不能強解。

但如果按佛教所說的 :佛經都是佛所說經來看,則以上的三模式,五種說法,應
都是佛所說的。既然都是佛所說的經,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筆者也不能替釋
迦牟尼回答。就請讀者自己去解決吧!










http://www.gotobr.org/LCCBRSUB/KnowingFaShi/FaShi1.htm

發表日期2009/11/1 11:12
_________________
Good-God=0
Good without God is Zero.






可以查看文章。
不可發表文章。
不可回覆。
不可編輯自己的文章。
不可刪除自己的文章。
不可發起投票調查。
不可在投票調查中投票。
不可上傳附件。
不可不經審核直接發表。

[進階搜索]


Goodz © 2005-2029 GP
本站會員之個人言論或行為、不代表本站之立場與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