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道德經》第21章
015 孟加拉
註冊日期:
2009/7/20 18:38
所屬群組:
會員
文章: 150
等級: 11; EXP: 30
HP: 0 / 257
MP: 50 / 11104
《道德經》第貳拾壹章 (虛心)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情;
  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譯文】
  甚高德位的行為形貌是對道的效仿。道化生萬物的過程表現為恍恍惚惚的不確定性。在恍恍惚惚的不確定之中,有了相對確定的形態停駐;在恍恍惚惚的不確定之中,又有了相對穩定的結構實體的呈現。在具象的實體世界,窈窈冥冥之中可以捕捉到某種情態表現。這情態表現非常本真,它蘊含著源之於道的德的信息。從古到今,這一系列表現從未改變,閱遍了眾多人群王朝、物類王朝的興衰變遷。我是怎麼知道這些人群王朝、物類王朝的基本狀況的呢?就是通過觀其情察其德而得知的。

【解釋】
 (1)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孔即甚﹑大,孔德即甚高之德或大德。"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即"甚高德位的行為形貌是對道的效仿"之義,這說明積德可以配道。
 (2)窈兮冥兮,其中有情:通行本這個"情"字作"精"字,帛書本作"請"字,"請"通"情"。《莊子‧大宗師》有"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的說法。《文子‧道德》有"夫道,無為無形,內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與天為鄰,無為而無不為,莫知其情,莫知其真,其中有信"的說法。莊子﹑ 文子與老子的承繼關係(他們似乎是最早頻繁地引用、解說老子的人)顯示本章的這個字應是"情"字。由於情中有信人皆知,精中之信難作解,所以,本書把這個字作"情"解。
  情:行為體各方面表現(即上文所說的"容")所蘊含的高層次本真狀況即"情"。對人而言,這個情就是情緒、心情;對事態局面而言,這個情即情勢、情形。情是系統整體層次的綜合表現,是行為體深及於"心"的狀態特徵。對情的確認沒有客觀明確的標準,只能憑藉抽象的直覺能力去把捉,所以,情是"窈兮冥兮"之中的呈現者。
 (3)其情甚真,其中有信:這個情態表現非常本真,它蘊含著資訊。
  情是行為體整體層次的綜合表現,德是行為體各方面行為表現的綜合評估,所以,情──德相應,真情之信即德。老子道論所談及的人之情有慈、仁、哀、怨、怒等,它們都對應於不同的德境。老子之"玄德"即慈,儒家之"全德"即仁。慈則相容,仁則親和,哀使赴義處宜,怨則飾禮而多訟,怒則爭。就社會角度而言,慈對應於混沌之世,仁對應于王道之世,哀對應于"為王前驅"之多難之秋,怨對應于盛禮之世,怒則對應於亂世。
 (4)眾甫:同眾父,眾父即具象世界的眾多"王者"──人群王朝的君主,物類王朝的"天父"等。閱眾甫即閱遍了眾多人群王朝、物類王朝的興衰變遷之義。

【評析】
  本章是對德的論述,指出甚高德位的行為形貌就是對道的效仿,經過一番恍恍惚惚的不確定過程,由道生象、生物而呈現現實的世界。在這個現實世界中,物有容,容含情,情有信,信顯德,只要懂得積德配道,就可以獲得像道那樣的閱歷萬物的超然地位;也只有通過觀其情而察其德,才可以對事物作全方位的把握。











[文章來源] http://www.laozi.net/bba/cgi-bin/topi ... ?forum=38&topic=82&show=0

發表日期2009/11/19 8:50
_________________
天地萬道。歸一返無。無道無我






可以查看文章。
不可發表文章。
不可回覆。
不可編輯自己的文章。
不可刪除自己的文章。
不可發起投票調查。
不可在投票調查中投票。
不可上傳附件。
不可不經審核直接發表。

[進階搜索]


Goodz © 2005-2029 GP
本站會員之個人言論或行為、不代表本站之立場與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