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道德經》第27章
015 孟加拉
註冊日期:
2009/7/20 18:38
所屬群組:
會員
文章: 150
等級: 11; EXP: 30
HP: 0 / 257
MP: 50 / 11104
《道德經》第貳拾柒章 (巧用)



【原文】
  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
  善計,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譯文】
  合道境地的人,他的行為無轍跡可追尋,他的言談無瑕疵可指謫,他的謀劃不必借助於籌碼的演算,他的關閉不用栓梢而不可打開,他的束縛不用繩索而不可鬆解。因此,聖人通常留心于救護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通常留心於修復物,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這就可以說有了含而不露的明。所以,善人,可以作為不善人的師範;不善人,又可以作為善人的憑資。不懂得標榜師範,不懂得善待憑資,雖然對善不善的知見有很深的認識與把握,行為舉措仍將是糊塗之至。懂得這一點是非常精要玄妙的。

【解釋】
 (1).善行,無轍跡:善於行走,沒有轍跡可追尋。喻指高上的行為境地,沒有確定的規則可類比。
  對規則的運用是無規則可循的,眾道之本源的大而常之道總是純任自然。這種"自然感"並不是對客觀外在的"世界本相"的冥冥察知,而是對自身行為的某種穩態直覺。走在任何道路上,都有這種穩態直覺在起著主導的作用。它是我們平穩行進、進行行為準則的取捨,以及在行進途中拿起或放下各種借持時都不會失去重心的穩定的基礎,也是我們可以不斷地超越於任何規則組合之上的原因所在。
 (2).善言,無瑕謫:完善的言談沒有缺陷可指謫。這其實就是說:一個言說談論達到邏輯完備性,並超越于社會現行的知見公理所可判斷的範圍之外是可能的。
 (3).善計,不用籌策:計,計數,謀劃;籌,古代計算用的竹簡;策,編連好的竹簡。籌其實就是演算用的實物符號,策即一定的符號序列。籌策之計即通過符號推演而進行的數學規劃。"善計,不用籌策"即"善於謀劃,不必借助於符號序列的演算"之義。這是對數學規劃行為的超越,喻指靈敏的勢直覺所主使的無為自然之道可以達成並超過費盡心思的權衡演算所能達成的完美結果。
 (4).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關鍵、繩約象徵某些用於控制與約束的工具或手段。"無關鍵而不可開""無繩約而不可解"是對某種自組織境界的提示。自組織系統是老子心目中理想社會的原型。
 (5).襲明:合道境地所具有的、含而不露的內明。上文所提出的善行、善言、善計、善閉、善結等都是合道境地所達到的某種完善的行為境界的示例,它顯示:有一個比習常的行為則律﹑現成的公理見地、通行的權衡演算法則等更能使行為結果趨於完美的行為境地,有一個無須"關鍵"、"繩約"作閉鎖籠合而使社會自組織的可能。有了這樣的境地與可能,"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的慈祥寬容比仰仗轍跡、瑕謫、籌策的精明計較,以及仰仗關鍵、繩約的苛刻酷虐顯得更為高明,所以說這是含而不露的內明。
 (6).要妙:精要玄妙。老子認為善不善人都有他們的存在價值,他們之間存在著相互契合而和諧共存的可能,所以他主張要既"貴其師",又"受其資"。這就是說,一方面要因循通行的律則、成見以及權衡演算法則所確立的價值觀而標榜模範人物,另一方面又要與違背這價值觀的不善人保持接觸,甚至互為憑資。這種政治上的兩面相容的手法是慈者隨和寬宏的價值觀的行為表現,也是施行慈道的基本前提,所以,老子稱這種兩面相容的手法是"要妙"之術。

【評析】
  本章可以看成是對後文將進一步明確提出的"慈"原則的先期論述。老子認為施行慈道可以讓社會達成自組織穩態而使各種輔政設施成為多餘,認為施行慈道必須在社會的倫理知見的因循與超越之間作微妙的把握,所以,他認為慈道是"襲明"、"要妙"之道。
  "襲明"是慈者的開明大度,"要妙"是慈者的便宜權智,也是慈者的"難得糊塗"。只有理解了老子的慈原則,我們才會透過統治權術的掩蓋而抓住老子思想的核心真髓。











[文章來源] http://www.laozi.net/bba/cgi-bin/topi ... ?forum=38&topic=82&show=0

發表日期2009/11/19 9:03
_________________
天地萬道。歸一返無。無道無我






可以查看文章。
不可發表文章。
不可回覆。
不可編輯自己的文章。
不可刪除自己的文章。
不可發起投票調查。
不可在投票調查中投票。
不可上傳附件。
不可不經審核直接發表。

[進階搜索]


Goodz © 2005-2029 GP
本站會員之個人言論或行為、不代表本站之立場與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