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道德經》第33章
015 孟加拉
註冊日期:
2009/7/20 18:38
所屬群組:
會員
文章: 150
等級: 11; EXP: 30
HP: 0 / 257
MP: 50 / 11058
《道德經》第參拾參章 (辨德)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
  瞭解別人則智,敏慧自知則明。戰勝別人的有力,戰勝自己的強。知足就是富有,堅持力行就是有志,不離失他所維繫、歸依的道的可以長久,身雖死而事業精神流傳就是長生。

【解釋】
 (1)"智"與"明":老子道論談及"智"的有"智慧出有大偽""絕聖棄智""雖智大迷""知人者智""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等。談及"明"的有"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知常曰明""自見者不明""襲明""自知者明""微明""明道若昧""見小曰明"等。綜合起來看,老子對"智"與"明"有獨特的界定與區別的運用。"智"是知識的附贅,"餘食"的撐脹而拱起的顯耀;而"明"則是靈動因應,敏慧自處所對應的、雖無知卻自知的修道境地。富有權威知見,或擁有對生存環境﹑旅途路況的"先知"是"智";雖不擁有路況知識卻能隨遇明察,靈動自安則是"明"。集知成智,進道方明。明眼人並不總是細知某方風景,細知某方風景的並不見得就是明眼人,而盲人則須要近乎完全地掌握一方路況。在老子看來,無知並無妨於"明白四達"。對永遠在途的道者來說,自認無知,因而隨時準備靈動因應的"明"比自認滿腹經綸,前識堪恃的"智"來得高明。

【評析】
  在老子道論中,本章比較獨特。它只是一些格言警句的羅列,並沒有像其他章節那樣引出對行為的勸導或評價,所以,老子的著意點顯得難以捉摸。大致看來,老子似乎是在指出:所有這些智、明、有力、強、富、有志、久、壽等生存境界都可以通過自身的行為修養達成;與知人之智、勝人之力相比,自知之明,自勝之強更為可取;反求諸己的進道修養更能使生存趨於完美。
  也可以認為,在道論所表現的信步漫遊旋律中,這種格言警句的羅列更似間奏中華彩的堆砌,是為下文拔地高揚的大道頌歌作蓄勢的鋪墊。











[文章來源] http://www.laozi.net/bba/cgi-bin/topi ... ?forum=38&topic=82&show=0

發表日期2009/11/19 9:18
_________________
天地萬道。歸一返無。無道無我






可以查看文章。
不可發表文章。
不可回覆。
不可編輯自己的文章。
不可刪除自己的文章。
不可發起投票調查。
不可在投票調查中投票。
不可上傳附件。
不可不經審核直接發表。

[進階搜索]


Goodz © 2005-2029 GP
本站會員之個人言論或行為、不代表本站之立場與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