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道德經》第37章
015 孟加拉
註冊日期:
2009/7/20 18:38
所屬群組:
會員
文章: 150
等級: 11; EXP: 30
HP: 0 / 257
MP: 50 / 11102
《道德經》第參拾柒章 (為政)



【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譯文】
  道通常什麼也不成為,又什麼都可以成為。侯王若能體守它,各類矛盾糾結就會自然銷化。銷化之後如果產生了某種整體性的強執趨求,我就斬斷這種趨求而使它回復到混沌態。使它回復到混沌態,它就不會有什麼強執性的趨求。沒有強執性的趨求而靜定,天下就自然地平息動盪搖擺而沒有偏倒傾覆的危險了。

【解釋】
 (1)無為而無不為:即"什麼也不成為又什麼都可成為",或"無有一是又無一不可是"的意思。道不滯守於任何名狀,但又隨緣幻化、隨遇賦形地遊歷一切名狀,時刻都能柔弱靈動地作隨緣自在的自我展布,所以它"無為而無不為"。
 (2)欲:行為體的強執性趨求,表現為行為者的自我驅動、自我逼迫,對應于行為取向與取態的某種固著。鑒於老子往往在各種行為體之間作比擬類推的事實,從上下文關係看,這裏的欲應是指社會系統在演化過程中因某種結構固著而產生的整體性強執趨求。系統內部矛盾抵牾的銷化有助於系統整體取向的一致化、強化,甚至強執化,所以有"化而欲作"的說法。這在禪修者是一個非常真切的體驗,在社會則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現象。
 (3)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樸都是混沌的不同說法,鎮之以無名之樸即打破強執之欲所根源的結構固著而回復混沌,從而使行為體重新擁有隨遇自在﹑到處平安的活力的意思。欲的無限制擴張會導致行為體的自毀,所以,老子指出有欲要注意觀徼而知返。"鎮之以無名之樸"就是觀徼而知返的履行。
 (4)自正:合於垂線標準而不偏不倚為正,它意味著對勢作用的充分因順。因順於勢作用的靜定是穩態的,不會有因勢作用而偏倒傾覆的危險。"自正"即自然地平息動盪搖擺而沒有偏倒傾覆的危險之義。說天下會自正,是對社會的自穩態能力的肯定。

【評析】
  本章顯示了名與欲之間的關聯,強調在社會中貫徹"無為而無不為"原則的重要性,勸導統治者要注意打破社會系統在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強執性結構僵化,以便永遠保持社會的靈動因應以維護國家航船的永久平安。可以看到,在中國封建社會,"鎮之以無名之樸"──即打破因日深月久而形成的結構性僵化而使國家恢復靈動活力,從來都沒能真正成為某一王朝的自主行為,因而也就沒有一個王朝可以逃脫"物壯則老"的結局。從這個角度看,老子的觀點是超絕古今的。











[文章來源] http://www.laozi.net/bba/cgi-bin/topi ... ?forum=38&topic=82&show=0

發表日期2009/11/19 9:21
_________________
天地萬道。歸一返無。無道無我






可以查看文章。
不可發表文章。
不可回覆。
不可編輯自己的文章。
不可刪除自己的文章。
不可發起投票調查。
不可在投票調查中投票。
不可上傳附件。
不可不經審核直接發表。

[進階搜索]


Goodz © 2005-2029 GP
本站會員之個人言論或行為、不代表本站之立場與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