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道德經》第42章
015 孟加拉
註冊日期:
2009/7/20 18:38
所屬群組:
會員
文章: 150
等級: 11; EXP: 30
HP: 0 / 257
MP: 50 / 11120
《道德經》第肆拾貳章 (道化)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譯文】
  道使宇宙混成為一,混成之一又呈現形態分化,形態分化形成各類群體,各類群體因個體的相互獨立而形成各具體存在。各具體存在都以其所具的陰德而保有現實的陽祿,它們因渾融於道而相諧和。
  人所最嫌惡的,獨有孤寡不穀,而王公卻用這些作為對自己的稱呼。所以,對各種具體存在來說,有時會因減損而增益,有時會因增益而減損。別人的教訓,我也作為教訓:強行霸道的人總不得好死,我將引以為戒鑒。

【解釋】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表示調和而均勻的整體,"道生一"義指道使宇宙混成為一個調和而均勻的整體;"二"表示有了彼名此名等的差別之分,"一生二"義指均勻的整體呈現形態分化;"三"在古漢語常常表示多數,漢字常以三物相疊表示該物的群體,如森﹑淼﹑磊﹑眾等,"二生三"義指伴隨著系統的形態分化而形成各類群體;"萬物"即各具體存在,它們是組成各群體的個體,"三生萬物"義指各類群體因個體的相互獨立而成為各具體存在,說明各類具體存在都是生於道,並作為道機體的某一部分而存在。老子以此說明道為萬物之本。
 (2)萬物負陰而抱陽:"陰"即"陰德","陽"即"陽祿"。在老子道論中,一般存在所具有的雌、柔、暗、弱、下等陰面都被看成是它曾生於道或有得於道的體現,所以,一般存在因生於道而得之於道的的生存秉賦以及它修道而具有的德能都可以稱之為"陰德";而一般存在以其"陰德"而擁有的現實"名祿"(存在所擁有的可以用名稱加以一一點數的一切,如它的個性特能,它在存在序列中占居的名位、人所擁有的名望、才幹、權位、資財等)則可以統稱為"陽祿"。"負" 即憑籍、秉持;"抱"即擁有、享用。"萬物負陰而抱陽"即"一般存在都以其得之於道的陰德而保有現實的陽祿"之義;對人來說,它喻指人們都以其內在的秉賦德能而保有諸如名望、才幹、權位、資財等現實的福祿。
  一個人所擁有的福祿的分額稱之為"福分"。中國文化認為一個人所享有的福分基於他的秉賦德能,超出他的秉賦德能而多享福分是不祥的。"萬物負陰而抱陽"的說法顯示了秉賦德能與福分的相關約束性。
 (3)沖氣以為和:沖淡"名氣"以致柔順隨和即返有名于無名,是渾融於道的體現,義即行為者因渾融於道而使所"抱"與所"負"相諧和,沒有超出秉賦德能強行自益而貪得不祥之福分。這說明,多得"陽祿"就要重積"陰德"。前文提到的以雌、黑、辱、後、下得雄、白、榮、先、上,下文所說的以孤、寡、不穀自稱,以及後文的受國之垢、受國之不祥等都可以看成是王侯"重積陰德"以使自己所擁有的權位、資財等陽祿"沖氣以為和"的具體運用。
 (4)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一般系統中可以見到大量的"或損之而益"的例子:植株可因削去贅枝繁葉而成長得更茁壯;機構可因精簡而提高效率;形式系統可因公理規則體系的簡化而更強等等。"或益之而損"也可以同樣從系統穩態的維持與破壞的角度來理解。在這方面,重核的裂變是典型的例子:現代科學揭示出,重核通常並不是被快中子撞裂的,而是重核"貪小便宜"俘獲了慢中子導致原先核穩態不堪其負而裂解的。在外力的撞擊之下,系統往往會保持相當的穩定性,因為擁有這種自穩態的因應拮抗能力是系統得以存在的先決條件。而那些看似附從於系統情勢而行的"益之"卻容易繞開這種抗拮作用,在系統的反饋盲區中從根本上改變系統的穩態模式或使系統震盪加劇而從內部引發系統的突變。化學反應中因催化劑的添加或增溫、增壓行為而使反應從一種穩態(對應於反應物的化學組成)到另一種穩態(對應於生成物的化學組成)的翻越變得輕易就是相類似的例證,世事人情中的益之而損則更是隨時可見。
  在老子道論中,張之可歙之,強之可弱之,興之可廢之,與之可取之,強梁者不得其死是"益之而損"的例證;而"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以及"自謂孤、寡、不穀"、"受國之垢"、"受國之不祥"而得天下主、天下王則是"損之而益"的具體運用。
 (5)強梁:強行霸道;不積德而以強霸妄求非分之福分;不善與人妥協﹑合作卻多求自益,是"輔萬物之自然"、"為天下谿"的反面。
 (6)教父:作為"稽式"的"天下母"的反面,人們引以為戒的戒鑒。

【評析】
  本章提醒人們要通過進道積德而使秉賦德能與"福分"相諧和,不要超出他的秉賦德能而以強霸妄求不祥之"福分"。言下之意是提醒人們要謙虛、守分。
  老子的守分思想不同於儒家的守分說教。老子出於安身的目的而主張守分,儒家則出於立國的秩序需要而主張守分── 一個基於人的為自身利益的調諧均衡計的自約自律,一個則是外在的強制。它們構成了中國古代守分思想的兩方面。老子在指出秉賦德能對"福分"的相關約束性之前,已充分肯定了人可以通過進道積德而不斷自我超越的可能性。所以,老子提出秉賦德能對"福分"的相關約束性以及"陰德"與"陽祿"的損益辯證,其真正的目的是為了要顯示進道積德是人生前進的根本通道。這是他得以勸導人們走向"損之又損"的進道修行的論說前提。就此而言,老子的守分積德其實是一種藉以謀取更大的"本分"的渠道,它更像是一項長遠投資,而不是一項道德命令。











[文章來源] http://www.laozi.net/bba/cgi-bin/topi ... ?forum=38&topic=82&show=0

發表日期2009/11/19 9:26
_________________
天地萬道。歸一返無。無道無我






可以查看文章。
不可發表文章。
不可回覆。
不可編輯自己的文章。
不可刪除自己的文章。
不可發起投票調查。
不可在投票調查中投票。
不可上傳附件。
不可不經審核直接發表。

[進階搜索]


Goodz © 2005-2029 GP
本站會員之個人言論或行為、不代表本站之立場與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