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道德經》第60章
015 孟加拉
註冊日期:
2009/7/20 18:38
所屬群組:
會員
文章: 150
等級: 11; EXP: 30
HP: 0 / 257
MP: 50 / 11056
《道德經》第陸拾章 (居位)



【原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之。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譯文】
  治理大國之道與烹調小魚之道可以共通比擬。以道的範式君臨天下,各種妖異的存在就不再顯得變化莫測。非但它們不再顯得變化莫測,即使變化莫測也難以傷人。非但它們的變化莫測難以傷人,聖人也不會去傷害它們。大家互不相傷,所以就推重同道之德而在道的蒞臨下和平共處。

【解釋】
 (1)治大國,若烹小鮮:通常都認為這句話的言下之義是"不要隨便翻弄"的意思。這是始於韓非的解釋。在老子之前的《詩經》﹑《尚書》等就已可見拿治國與烹調相比擬的類似說法,它們似乎主要是強調了治國之道與烹調之道的普遍共通性,這可喻示道的"泛兮其可左右"的普遍性。這一層喻意似乎更能與本章的文義相銜接。
 (2)德交歸:即所尚之德交歸於一之義,義指價值觀的交相融合。
  道不同則德相異,道趨同則德交歸。縱觀歷史,不難發現,許多紛爭並不見得都是發生在有道德與無道德的人之間,而是可以發生在同樣都非常堅持各自的道德價值觀並為各自的道德正義感所主使的人之間,義憤填膺的相互殘殺史不絕書。所以,德的相異(離心離德)意味著存在的根本離異,德的交歸意味著存在的真正融合。各類存在分類殊途,所尚之德將會有所不同。他們之間如果沒有某些共同承認的基本德,他們就成了不共戴天的離異,如果有了某些共同承認的基本德,他們就有了和平共處的根基。與《易經》的"與天地合其德"相比,老子的理想是"萬物無不尊道而貴德"進而同歸於道,"德交歸"在老子這裏即"大家都推重同道之德而在道的蒞臨下和平共處"之義。這反映了老子試圖在眾多價值觀中建立共同根基的心願,這一共同根基就是殊類不相傷的"慈"。

【評析】
  老子認為各種行為可以共通比擬,以道為尊可以使一切存在、一切行為趨於諧和完美,可以因範式的互相融洽(即王弼所說的"道洽")而"德交歸",可以在此基礎上建起一個既具多樣性又能和平共處的寬容世道。
  老子並不正面否定帝、神、鬼的存在,但他極大地貶低了帝、神、鬼的存在地位及其影響力。他認為人只要奉行一定的理想行為規範就可以使自身不受帝、神、鬼的影響。他的這種做法既避免了勉為其難地推行無神論──在許多現象還很難加以全面解釋的古代社會,無神論並不見得是真正成功的──又成功地召回了人類的生存自信。所以,他可以使中國古代社會的那些主要表現為"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多忌諱"等形式的異常濃厚糟雜而又窒人的對神帝鬼妖的迷信畏忌氛圍獲得極大的舒解淡化,開中國文化清朗明澈之新風。這是非常富有積極意義的。











[文章來源] http://www.laozi.net/bba/cgi-bin/topi ... ?forum=38&topic=82&show=0

發表日期2009/11/19 14:27
_________________
天地萬道。歸一返無。無道無我






可以查看文章。
不可發表文章。
不可回覆。
不可編輯自己的文章。
不可刪除自己的文章。
不可發起投票調查。
不可在投票調查中投票。
不可上傳附件。
不可不經審核直接發表。

[進階搜索]


Goodz © 2005-2029 GP
本站會員之個人言論或行為、不代表本站之立場與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