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道德經》第67章
015 孟加拉
註冊日期:
2009/7/20 18:38
所屬群組:
會員
文章: 150
等級: 11; EXP: 30
HP: 0 / 257
MP: 50 / 11058
《道德經》第陸拾柒章 (三寶)



【原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譯文】
  天下人都說我所說的道太過普泛了,很難加以具體把握。要知道,正因為它是普泛的行為規範,所以才不像具體旅途的具體準則;如果針對具體旅途作具體論述,它早就瑣碎不堪了。我有三條基本的行為原則,把持它以保證大道得以貫徹執行:第一是柔慈;第二是儉約;第三是不與天下爭得利之先。保持柔慈,就能全力以赴;保持儉約,就能行走於廣闊的天地;不與天下爭得利之先,就能成為群體的首領。如果捨棄柔慈而妄逞勇武,捨棄儉約而行廣,捨棄謙讓而爭先,那就死定了。保持柔慈,投入戰爭就能取得勝利,用於防守就能鞏固。對於慈者,整個自然環境都會救助他,因為慈在守護著他。

【解釋】
 (1)不肖:無法用具體物作比擬。行山路有行山路的規範,游水路有游水路的規範,但"我道"是通用於一切旅途的普遍行為規範,所以它既"不肖",也"不細"。
 (2)慈,故能勇:慈即情態舉止溫柔祥和、寬容忍讓之義。以慈臨民就是說要象慈母對待她的孩子一樣對待百姓,既溫柔祥和,又給百姓以充分的自由。在國家民族存亡之秋,須要以寬容忍讓之心團結一切力量去全力救亡。這說明,只有以寬容忍讓之道維護了系統的諧和整態,才可以真正調動系統的整體力量去全力以赴。慈能容受眾力之交彙,又可以使人們免於在瑣碎的計較指謫中分散精力,所以說:"慈,故能勇。
 (3)儉,故能廣:儉即儉約、節用、省耗之義。莊子有"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縮舂糧;適千里者,三月驟糧"的說法。這說明,恃"餘食"而上途者,旅程總為"餘食"所限,只有不恃"餘食",以儉約為道,能永遠輕裝在途的道者才可以不為存糧所限,超出特定的"優裕水域"而走向廣闊的天地。所以說"儉,故能廣"。
 (4)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為天下先"即與天下爭得利之先;器長即物類之長,義指群體的首長。聖人作為群體的首長,已經處於領先的位置。作為領先者,他擁有後發優勢〈博弈論觀點〉,只有不汲汲於一己私利卻又甘冒風險前導(即"為天下式"),才堪為群體的領袖,所以說"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5)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慈對應的行為德境是接近於混沌的"玄德"境地,它擁有玄德境地所具有的"精之至"與"和之至"的統一,所以慈者以戰則勝,以守則固"。這說明寬容之慈具有一種"統一戰線"的功效。
 (6)天將救之,以慈衛之:整個自然環境都會救助他,因為慈在守護著他。
  老子道論是一個提示人們如何更好地達成目的的行為規範論,道論得以確立的前提服從於一種實用的邏輯,而不訴求于道德倫理角度的論證。所以,老子推崇慈主要強調他的實用效能,而不論及它是否是一種"至善"。據說,本世紀七十年代,電腦專家們曾設計了一場電腦之間的比賽。這場比賽讓每一個由某一博弈論專家設計的程式與別的程式逐一交戰,結果發現在交戰20次之後,那些以欺騙、耍手段為主的惡劣程式開始逐漸被淘汰,而其中的一個程式在交戰1000次之後得分卻遙遙領先,並形成占主導地位的"種群"。這個取勝的電腦的程式規則非常簡單:?不首先欺騙對方;?如果對方欺騙了它,那麼,它也搞一次報復;?要寬恕,即一旦報復過一次之後,重新採取和解的態度,而不"懷恨在心"(可參見金觀濤《整體的哲學》)。由這個規則構成可知,這個電腦奉行的行為方式是"言善信"、"哀則戰"、"慈"。顯然,這種電腦程式之間的交戰也就是行為體各種行為方式之間的生存能力的比賽。因此,老子說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因為有慈衛護可得"天將救之"的效果是很有道理的。人類社會在某種意義上正在走向一個以"慈"為基本原則的國家"種群"。說"慈"能守護人是老子道論把範式擬實化的又一表現。

【評析】
  在本章,老子首先指出大道作為普遍的在途規範不是行於具體旅途的具體準則,它不針對具體旅途的具體路況作條分縷析的逐一論述,所以它很難加以具體把握。但是,他提出了可以通過三條基本行為原則的把握來保證大道得以貫徹執行。這三條基本的行為原則就是"慈"、" 儉"、"不敢為天下先"。
  我們可以看到,在老子道論中,諸如柔和處世、不言、不辭、不為主、不有、不宰、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不以兵強天下、以哀蒞戰、不強梁、不相傷、兼畜人、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無以生為、貴生、讓百姓"我自然"、執左契而不責於人等準則都可以歸人慈的範疇;諸如為腹不為目、不盈、不多藏、不厚愛、貴言、希言、寡欲、不餘食贅行、去奢、去嗇、知足、不積、不博等都可以歸入儉的範疇;諸如後其身、外其身、愛以身為天下、不敢為主而為客、為之下、受國之垢、受國之不祥、甘冒風險而"為天下式"等都可以歸入"不敢為天下先"的範疇。可見,"三寶"的確是對大道的原則性把握,它使大道並不以其"大"而流於空泛。只要設想一下在未知不確定的風雨旅途相攜行進的過程中,是否是奉行此三寶的群體才最具有無比柔韌的生命力,就不難發現"老子" 三寶概括的全面性。
  在"三寶"中,老子最強調的是"慈",認為"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認為整個自然環境都將有利於慈者。尚儉一方面是出於庸腫在途的危害性的體認,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不過為己甚而干犯天和的慈心的主導;"不敢為天下先"既為"天下莫能與之爭"著想,同時也是出於一種"兼畜人"的慈心。所以,慈是最為基本的,離開了慈,後兩寶就不是完整的。老子思想從根本上說就是一個以慈為"玄德"的情態行為的評說,這與以仁為"全德"的儒家思想構成了境地上的一大區別。
  孔子說"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他的仁是通過推己及人,以近譬遠,甚至經由親緣關係而向外延伸的,這往往導致踐仁之德的個別針對性,以及"德澤不普"的厚薄不均性。相比之下,老子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慈則更能達成德澤的普潤。孔子說"唯仁人能愛人,能惡人","當仁不讓",這就確立了仁人在道德價值領域的絕對權威地位,往往走向價值專斷。相比之下,老子認為"唯之與阿,相與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不善,何棄之有?"在道德價值觀上顯得遠為寬容,且容留異己。
  作為父母,往往不患其沒有對子女的仁愛心,而患其以一己為標準而霸道地行使這種仁愛心,從而扼殺了子女在多種選擇中走向全面發展的能力;作為當政者,往往不患其無仁心大義,而患其以這種仁心大義排斥異己,從而使社會人群喪失了在多種價值取向中走向多維發展的可能。這些都是很容易給家庭與社會帶來追悔莫及的錐心之痛的。以仁心踐仁,一旦遇到難以以近譬遠,難能有情可通的情形,仁愛就很容易走向反面的排棄、忌恨,難免來一個"朽木之材"、"糞土之牆"的貶棄,而慈則可以走向更大限度的容忍。存身處世,最易於使人感到愜意的也許就是那覺得自己道德無限高尚而敵人則萬惡不赦,因而自己可以當仁不讓地去快意恩仇的情境。家庭與社會的悲劇常常就是在這當仁不讓的恩仇快意中發生的。帶著當仁不讓,救天下舍我其誰的自是心而不能容人,是很容易使那份不無真摯的愛心變味的。相比之下,慈者在急公好義角度看或許顯得糊塗,顯得渾心,顯得麻木不仁,但這種基於博大愛心的"糊塗"卻有助於消彌那種宗教狂式的道義極端。所以,仁心會使人群親和,但也會使人類分群;党爭有仁心大義,而社會則顯得混沌而慈。深鑒於歷史翻覆的風風雨雨,相對於踐仁之行的一系列缺點,老子主張的容留異己而不棄不殺,聽任"自均"而讓百姓"我自然",並力求做到"天下樂推而不厭"的慈是更為基本的。我們是應該很慶倖我們文化源流中這一寬容之慈,並使之重新發揚光大的。











[文章來源] http://www.laozi.net/bba/cgi-bin/topi ... ?forum=38&topic=82&show=0

發表日期2009/11/19 14:33
_________________
天地萬道。歸一返無。無道無我






可以查看文章。
不可發表文章。
不可回覆。
不可編輯自己的文章。
不可刪除自己的文章。
不可發起投票調查。
不可在投票調查中投票。
不可上傳附件。
不可不經審核直接發表。

[進階搜索]


Goodz © 2005-2029 GP
本站會員之個人言論或行為、不代表本站之立場與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