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道德經》第71章
015 孟加拉
註冊日期:
2009/7/20 18:38
所屬群組:
會員
文章: 150
等級: 11; EXP: 30
HP: 0 / 257
MP: 50 / 11058
《道德經》第柒拾壹章 (知病)



【原文】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譯文】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這很好;不掌握某知識,這當然有缺陷。只有通過因應缺陷而行,使缺陷不成其為缺陷,才可以因此而沒有缺陷。聖人之所以沒有缺陷,是因為他善於因應缺陷而行,使缺陷不成其為缺陷,所以沒有缺陷。

【解釋】
 (1)知不知:知道自己有所不知。一般是指不直接或不全面地把握某知識,如:我知道存在著某些我並不掌握的專業知識,但我知道需要時怎樣去調用它;我瞭解某方面知識的大概,但掌握得並不細緻全面;我知道展開某行動必須收集相關的控制資訊,但我還沒有這方面的資訊等。所謂的"不知"主要是相對控制資訊的完備性而言,不相對這種完備性需求,行為者是無所謂不知﹑無知的。"知不知"就是對這種控制資訊完備性缺陷的意識。這種意識可以使行為者產生待知的行為傾向,可以使行為者主動地進行資訊檢索,或擴大原有的資訊檢索範圍,也可以促使行為者適時啟動在陌生或不確定的環境中運行的學習機制而行進。可見,"知不知"是既可導向"知知",又可導向"明白四達能無知"的前提。
  "知不知"的反面就是"不知不知"〈不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即對知識的完備性缺陷缺乏意識,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一個人能自以為知道,說明他是有所知的。但是,如果他對他的"知道"是否能為他的實際行動提供充分的資訊指導並沒有清醒的認識與評估,我們就說他"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 "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的行為者難以產生那種待知傾向, 由於對控制資訊完備性缺陷缺乏意識, 行為舉措中就難以適時啟動學習機制,從而在既對行為風險缺乏必要的評估,又對意外情況缺乏靈動預應的情況下使整個行為追求趨於失敗。所以,"知不知"是上道,"不知不知"則相反,它們並不是掌握知識多與少,或完備與不完備的區別,而是行為方式上的不同。
 (2)不知知:直接而全面地把握某知識為"知知","不知知"即不直接而全面地把握某知識。"知知"與"不知知"的區別是掌握知識多與少,或完備與不完備的區別。
 (3)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病病,用對待病的方式對待病,指行為舉措時能因應自身的缺陷而行。人不可能做到全然無缺陷,只有利用"病病"機制因應自身的缺陷而行,使缺陷得到迥避或得到彌補,使缺陷不致為害,因而缺陷也就不成其為缺陷,才可以做到沒有根本性的缺陷,所以說"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4)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知不知"就是對"不知知"的"病病"。老子的"絕學"、不餘食、不積博知的道者都患有"不知知"之病。但他們不恃己見,不逞己能,以"知不知"之上道行"病病"之行,既可便宜"借光",又可在無知光可借時"明白四達"行進而不殆,所以,"聖人不病"。

【評析】
  本章確立了以"知不知"之道行"病病"之行以使"不知知"之病不病的行道範式,可以看成是老子對道──知關係的一個總結。
  在老子看來,"不知不知"是行道之大病,"不知知"是小病,"多知知"又是道者的"餘食贅行"之病。所以,最好的選擇是容受"不知知"之小病,以"知不知"之上道行"病病"之行以使行道無病。
  老子承認"不知知"是病,說明他並沒有否定知識的基本功用,他因崇道而走向的對學、智的貶低是出於多方權衡之後的相對選擇,並不是對人類文化學問的某種非理性的反動。在老子,"病病"並不是一種被動的補救,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他並不是因為缺陷不可避免而不得不因應缺陷而行,而是充分地利用了"病病"可以無病的功用而有意地保留了某些缺陷。對"不知知"之病的保留就是一例。這是符合於他的"大成若缺"的道的,也是非常符合於控制論的有關原理的:與其費力構建一個完美無缺的系統,不如在系統上加上一層自彌補﹑自修復的機制。這樣的機制可以促成系統的超穩態,可以成就老子所希望的"常"與"大"。











[文章來源] http://www.laozi.net/bba/cgi-bin/topi ... ?forum=38&topic=82&show=0

發表日期2009/11/19 14:36
_________________
天地萬道。歸一返無。無道無我






可以查看文章。
不可發表文章。
不可回覆。
不可編輯自己的文章。
不可刪除自己的文章。
不可發起投票調查。
不可在投票調查中投票。
不可上傳附件。
不可不經審核直接發表。

[進階搜索]


Goodz © 2005-2029 GP
本站會員之個人言論或行為、不代表本站之立場與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