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阿彌陀佛諸經是誰說的?
008 阿根廷
註冊日期:
2009/6/22 23:06
來自 Taiwan -> USA
所屬群組:
會員
文章: 77
等級: 7; EXP: 71
HP: 0 / 167
MP: 25 / 7272
[文章作者]: 陳義憲
[文章來源]: http://www.gotobr.org/LCCBRSUB/KnowingFuXue/j8antifuto.htm


在一佛教法師的作品中,
我們所看到有關阿彌陀佛的發願,大略上都只說六本,
但在事實上,是應該加上《悲華經》,而合成七本的。
為何這本《悲華經》會被佛教的法師排斥?
在佛教的雜誌中,未見有人討論過。
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這些經明寫著是阿彌陀佛發願的,總共有七本。
以《大正新修大藏經》為例,

在第十一冊中有一個發願:

編號310號的《大寶積經》,有四十八願
(大正十一P.93-94.在本文的詩論中編號為A)

在第十二冊中有五個發願:

編號360號的《佛說無量壽經》,有四十八願
(大正十二P.267-269.在本文的討論中編號為B)

編號364號的《佛說大阿彌陀經》,有四十八願
(大正十二P.328-330.在本文討論的編號為F)

編號363號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有三十六願
(大正十二P,319-320.在本文的討論編號為C)

編號361號的《佛說無量清靜平等覺經》,有廿四願
(大正十二P.281.在本文討論的編號為D)

編號362號的《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有廿四願
(大正十二P.301-302.在本文討論的編號為E)

在第三冊中有一個發願:

編號157號的《悲華經》,有四十五願
(大正三P.183-184.在本文的討論編號為G)

在現代的佛教中,普遍的流傳著以下的觀念,
他們認為A,B,C,D,E,原是由《無量壽經》譯成的。
根據古代經典目錄如《出三藏記集》以及《高僧傳》的載,
《無量壽經》的譯本先後共有十二個譯本,
但其中有七本已失傳,現在只有五種。
聖嚴法師在其《48個願望》一書中,也支持這種說法。(註一)
現在筆者從其書中抄錄於下,以便討論:

一《無量壽經》二卷/東漢安世高譯(失)
二《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四卷/東漢支婁迦讖譯(存)D
三《阿彌陀經》二卷/東吳支謙譯(存)E
四《佛說無量壽經》 /曹魏康僧鎧譯(存)B
五《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曹魏帛延譯(失)
六《無量壽經》二卷/西晉竺法護譯(失)
七《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一卷/西晉竺法力譯(失)
八《新無量壽經》二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失)
九《新無量壽經》二卷/劉宋寶雲譯(失)
十《新無量壽經》二卷/劉宋法秀譯(失)
十一《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二卷/唐菩提流志譯(存)A
十二《佛說大乘無量莊嚴經》三卷/北宋法顯譯(存)C

在前述的七經中,F並非被認知為佛所說經。
在佛教中,大略都認為B,C,D和E,原本為一經,因為譯者不同故有四名。
而且所發的願數也變成不一樣。
因此,在宋朝時由國學進士龍舒王日休,加以熟讀而精考,
把四經彙編為一經F,把其願也彙編成四十八願。
後來也被收進《大藏經》中成為另一經。
但如果我們參看王日休先生所彙編的作品,就會有不倫不類的感覺。
因為大正十二冊的四本有阿彌陀發願的經典,
在事實上,這四經雖可以看作是阿彌陀在本生故事的發展過程中的發願,
但卻不能說是一次的發願,也不能看成同一人的發願。
在本文,我們先來討論是誰發願的問題。

誰發願? 在那一佛
面前發願?
以何佛開頭
或下推多少佛?
參考多少
佛世界?
&過了多久? 發了多少願? 編號
法藏 世自在王 錠光如來下數五十四佛 210億 經五劫思維 48願 B
作法 世自在王 燃燈佛上推三十八佛 84百千俱
胝那由他
經五劫思維 36願 C
法寶藏 世饒王 定光如來下數三十八佛 210億 不詳 24願 D
曇摩伽 樓夷* 羅 提**竭羅下數三十四佛 210億 不詳 24願 E
法處 世間自在王 燃燈佛上推四十二佛 21俱胝 五劫思維 48願 A


上表的*是一和旦的組字.其**和和心的組字

由上表我們可以看到,
從A,B,C,D和E五本佛經中我們可以看到,它分為三組,
第一組是C和A,是由燃燈佛上推至世自在王如來(或世間自在王如來)。
但其參考的佛世界,上推的佛數卻有所不同。
第二組是B和D,是由錠光如來(或定光如來)下數至不數至世自在王(或世饒王)。
第三組E,是由提**竭羅下數至樓夷* 羅。
很明顯的我們可以看到以下的表:

燃燈上推(38或42佛)一一>世自在王佛一一>上推(54或38佛)至定光如來

很明顯的,我們若單單考慮B和D,它們雖有很多的相似,但也有很多的不同。
雖然它所參考的佛世界相同,但它不只相差十六個佛,而且B所發的願數是D的兩倍。
但B卻有三十三願與D不同(即10,12,16-18,20,22-48)而D雖少,
卻有九個願(10,13,16,17,19,20,,22,23,24)與A不同.。
比較B和D,除了聽道的人名相似(一為法藏,一為法寶藏),
和下推起點的佛名相似(一為錠光佛,一為定光佛),
為它啟發的佛名也相似外(一為世自在王,一為世饒王),
唯一相同的是,所參考的佛國數都是210億。
但若比起下推佛的數目,和所發的願是那麼不同;
另外,B是世自在王佛為廣說,又顯現佛國的精妙給他看,他
看完了之後,又努力了五劫,少結得四十八願(註二);
而D則是佛雖也為他選了二百一十億的佛國,
也略其其國土的好醜,然後自己開了天眼觀看,思索而得。
因此,筆者判斷它是由兩個不同的著者所寫成的,
不是因為翻譯上的不同所以纔會有所差異。

如果我們比對B和D兩個譯本,
B有十三又三分之二頁,
而D有二十又三分之二,
顯然D譯本比B譯本長了七頁,亦即長了三分之一的篇幅。

再從聽經的人來看:
B只寫:「大比丘有一萬二千人俱」(註三),
而列名的大比丘則有三十一人,列名的菩薩則有十八位,
其他皆未提及還有誰參加;
但D譯本則寫明:
「參與的大弟子眾千二百五十人,菩薩七十二那術,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
清信女五百人,色天子七十萬,遍淨天子六十那術,梵天一億。」(註四)
而D譯本列名的尊者(本文譯為賢人),有三十一人,列名的比丘尼則有十一人,
列名的清信士有十六人,清信女有七人。
B譯本的說法地點是在王舍城的耆闍崛山中,
而D譯本的講經地點,則是在王舍城的靈鷲山中。

比對這些相異點,這不是翻譯的差異所能造成的。
應是兩個不同的版本。如果再看<第九篇>其發願的比較,
就會發現,兩願相同的只有十五個願,即
1,3,5,6,8,9,10,11,14,16,17,21,88,118,120。

只有D譯本的單獨有的願,有九個而已,即:
56,57,59,60,85,92,98,99,122。

而B獨有的願卻有三十二個(因有些願為配合其他的願而拆開成二願),即
12,15,18,19,22, 23,25,26,27,28,29,30,31,32,33,34,87,91,
95,96,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21。

B譯本的「法藏菩薩」和D譯本的「法寶藏菩薩」,
雖然都是參考了二百十億個諸佛世界,來構思他的未來世界,
但C譯本的主人翁卻是作法苾芻(現代的名詞是比丘),是小乘的和尚,不是大乘的菩薩。
(他發了最大的願,他若成佛,他是小乘嗎?)

他卻參考了八十四百千俱胝那由他的諸佛世界,
來購思他的未來世界俱胝是一億,那由他是兆,相乘結果,是八百四十萬憶兆,
是法藏菩薩和法寶藏菩薩的四萬億兆倍。

而C譯本聽經的尊者,卻有三萬二千人,
比起B譯本的一二千人,和D譯本的一千二百五十人多了很多。

如果我們看C譯本,
很顯然的,它和B譯本及C譯本有很大的分別,
因為它和B譯本及D譯本不同,B譯本和D譯本都是由定光如來往下數,
而C譯本則是由燃燈佛往上推。而C譯本雖有卅六願,
但和B譯本的願相同的,卻只有五個願,即
6,8,10,18,21;

它和D相同的願更少,只有四個願,即
6,8,10,21。

佛教的法師會把這三經看作是同一經的三種不同譯本,
是因為沒有仔細研究所致。

像同樣是有二十四願的D譯本和E譯本,它們也有很大的不同,
像D譯本講經的地方是在王舍國的靈鷲山中,
參與的大弟子只有一千二百五十人,
顯出是在釋迦牟尼佛說法的第一年說的;
而E譯本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講的,
聽法的比丘僧則有一萬二千人,
顯出非是第一年所說經。
D譯本和E譯本雖然同是廿四願,
但相同的願也不多,只有以下十三願而已,即:
1,6,16,17,21,56,60,85,95,98,99,120,122.
因此也顯出非同一經。
(請看下一篇,請自行對照)

佛教法師要把這五本經當做一本經的五種譯本,
那是因為沒有深入研究的結果。若以發願的相同,
A譯本倒和B譯本反而很相同,因為同樣是四十八願,
其中除了A27和B27,A32和B32略有不同外,
其他的四十六個願,不只是順序一樣,內容也一樣。

但如果我們看A譯本就會現,A譯本有686頁,總共講了四十九會,
有關阿彌陀佛發願的部份,是記載在第五會的卷十七和卷十八中,總共十頁又一欄,
而B譯本卻只有十四頁又二欄,
而A譯本的一大劫只有二十小劫(正十一.P.109.),
而B譯本的一大劫,都是八十小劫。

這種兩個譯本的四十八個願,會如此的相同,
給人的感受是,A譯本和其他的譯本的關係較疏,
和B譯本的關係較較近。

但兩者卻也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A譯本的主人翁是是「法處」,是比丘,
而B譯本的主人翁「法藏」,雖也是比丘,
但兩人在發前所參考的佛國卻很大的不同,法處是看了「二十一億」的佛國,
而法藏則是看了「二百十億」的佛國。

而A譯本的法處比丘是看了「一億年」,再想「五大劫」纔發願;
而B譯本的法藏比丘,雖也在看完了諸佛國,也想了「五大劫」,但卻沒有記他看了多久。
而A譯本是以「然燈佛」為起點,往上推了四十二佛到「世自在王如來」;
而B本卻是由「錠光如來」往下數了五十四佛纔到「世自在王如來」的。

這種不同一定不是由於翻譯的不同所致,
以筆者的研究,它應是有一「原始版本」,
但很簡單,它流傳在民間,其願應是不多,但後來有一些人各加了一些願,
後來有人加上「然燈佛上推的資料」,
有人加上「錠光如來下數的資料」;
另外發願後的解釋文也一樣,
最初也可能只是初型的簡單說明,
漸漸的發展,有人加上這,有人加上那,就形成了不同的後文,
這樣一組合,就使阿彌陀成佛的故事變成很複雜。
再加上不同的說明所以纔形成了24願,36願,45願和48願的不同,
所以纔形成這四種願彼此有很多的不同,
而24願的兩個譯本,雖然所許的願數相同,但內容卻很大的不同。
其中的四十八願,
被兩譯本採用了,但因為加入的上推和下數的的歷史不同,
以及後文的不同說明,就相成了兩個不同的譯本。
而A譯本後來又被人收入了《大寶積經》中,
就形成了釋迦牟尼所講四十九會中的一會之一部份。
相信筆者這樣的推論,應是很接近原始的發展事實。
而D譯本和E譯本也是一樣。

有關阿彌陀佛成佛的故事,
還好只留下了六本,
如果真如上表所列的,有十二譯本,
再加上G版本,要研究起來就很複雜,而類歸出來的願,
也會比筆者所類歸出來的「一百廿六願」還多。
縱觀阿彌陀佛的成佛故事,
從其故事的發展來看,
若說它是由釋迦牟尼所說的,
實在很難讓人相信。
而且其中的很多觀念,
又和釋迦牟尼的思想相左,
給人有自打嘴巴的感覺,
也很難讓人相信它們都是釋迦牟尼所說的。

由於它的不同,也很難讓人相信,它是由於譯者的不同,
纔會形成這樣的大不相同。

佛教的法師,
由於沒有好好的仔細研究,歷代相傳,以訛傳訛,
到現今佛教已快走投無路了,還不仔細研究,還在馬馬虎虎的得過且過,
就像瞎子領瞎子一樣,真讓人難過。

希望這一系列的文章能淚起佛教的法師們,認真的研究,
筆者相信,以你們的多年的佛學常識,做起來,一定會更深入,
筆者也只是一個業餘的研究者,
我就像把蛋打破了一個小洞,我發現它是一個已壞了的蛋,是不能吃了!
我現在把它交給你們研究,就請你們看看,
如果它真的壞了,則筆者敢斷言,佛教已無路可走。
那些原本以為有八萬四千條路的佛教,
經你們這兩千多年的嘗試,發現願來都是「無尾巷」,都是「死巷」。

如果連最後的一條也是「死巷」時,期望你們能夠毅然的出離。
因為再做下去,不只是自己會死在茫茫的佛海中,
也會使一群緊跟在你們身後的眾生,也會死在茫茫的佛海中。

註一:聖嚴法師.《48個願望》.法鼓文化.台北巿.1999.
註二:大正P.267.
註三:大正十二P.265.
註四:大正十二P.279.

發表日期2009/11/1 10:54
_________________
Good-God=0
Good without God is Zero.






可以查看文章。
不可發表文章。
不可回覆。
不可編輯自己的文章。
不可刪除自己的文章。
不可發起投票調查。
不可在投票調查中投票。
不可上傳附件。
不可不經審核直接發表。

[進階搜索]


Goodz © 2005-2029 GP
本站會員之個人言論或行為、不代表本站之立場與看法
...